為什麼現在該上社群課?

最近在準備阿咪的商業小編實戰班,同時也買了不少創作者與老師們的社群課,這也讓我不免思考:什麼這個時間點學習經營社群,變得這麼重要?

我想這不是單純又一次社群趨勢看漲,而是平台的 時代特性與使用者行為
正巧來到了一個值得重新學習與思考的關鍵點。

舉例來說,最近許多人開始重返一些「老時代」的課程,
包含我自己也開始觀察 Threads 平台的變化。

現在的 Threads,某種程度就像 2017-2019 年的 Facebook
甚至 Threads 剛推出的時刻,感覺又像 2014-2016 年的 FB 生態
— 我特別用了這兩段時間點來比喻,因為從我自己的日記裡,能看到當年分享速度、情緒爆點的節奏感,跟現在 Threads 有些對應的端倪。

雖然這是參考值,不能完全複製,但足以讓我們判斷:
👉 社群正在進入一個內容重新洗牌的窗口期

再看 X 平台(以前的 Twitter),雖然邏輯不同,
X 是短文流,而 Threads 目前在演算法與內容節奏上,反而更像 FB
— 但畢竟它本質上就是想要取代 X 的短文情緒場域。

這也意味著:「短文的寫作邏輯、情緒鋪陳」的能力,現在重新變得重要
而不再只是圖文編輯那麼簡單。

品牌為何經營社群常卡關?

那回到為什麼要學社群課、小編課?

很多品牌在經營自己的品牌帳號時,經常發現:
「怎麼做都不如個人帳號好?」
原因之一就是——品牌不該只是在社群上「賣產品」。

社群使用者其實並不想一直看到商業行為。
大家想看的,是:

  • 有肝、有料、能引發共鳴的內容
  • 與自己有關的、用得上的資訊
  • 能產生情緒連結、感動自己的故事

換句話說:社群內容的本質是「陪伴」與「共感」
而不是「硬推」商品、服務。

舉個簡單例子來說,同樣是「賣吃的」:

1️⃣ 辦流水席的場合,可能會分享「種泡菜的故事與情感」
—— 讓人感受到文化、情感、生活的氛圍。
2️⃣ 在賣韓國黃金泡菜的電商頁面,則會直接訴求產品特色
—— 高規格、風味、保存方式等等。

看得出來嗎?
這兩種場景下的內容邏輯完全不同。

而我們去上所謂的小編班、社群課程,就是要教自己如何釐清:

  • 我現在的角色是「陪伴型分享者」?還是「推廣型銷售者」?
  • 我要如何設計對應的內容節奏?
  • 我什麼時候該說故事?什麼時候該轉場到商品介紹?

總結一句話:
現在的社群環境,變得更需要策略、更需要理解不同平台特性。

不只是工具問題,也不只是文案技巧問題,
而是你用什麼姿態出現在社群上,才是關鍵

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現在重新學習社群經營,
此刻正是一個對的時機。

Read more

基礎決定品牌高度:一場品牌電商分享的思考與學習

2025 年 6 月 29 日下午,我走進了民生路老宅 56-3參加 台中行銷俱樂部 六月場的品牌電商主題分享。隨著主講者開始分享品牌簡報時,瞬間我有種被電擊的感覺——這個品牌我太熟悉了,不僅算是長期追蹤的產業,個人也是這品牌的實際消費者。 這種「當局者清,旁觀者迷」的奇妙體驗,讓我在整個分享過程中不斷回想起自己被這個品牌廣告打中、參與消費的各種歷程。從 KOL 分享到檔期操作,從令人驚艷的 3D 客製化系統到完整的品牌佈局,我彷彿在重新審視一個成功品牌的完整建構過程。 台中行銷俱樂部:台中行銷人聚會 在分享正式內容之前,先介紹一下這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聚會。不同於我促成的台中行銷斜角巷,是由兩間公司共同合作主辦,台中行銷俱樂部是由兩位專業的行銷人共同合作: * 選擇障礙的嚕比:品牌電商破千萬行銷操盤手,同時也是千人線上課程的行銷營運專家 * 四悅數位 April Hung:專業的轉換率優化師(CRO Consultant),專精於數位用戶體驗優化 本質上這也讓台中兩個行銷人聚會,有著完全不同的發展取向與經營邏輯,整體來說斜角巷更偏重於商務資訊交流,俱樂部更多是實務經驗分享

By Lee vent

選擇比較重要,還是努力比較重要?

或許我們都該換個思考維度 關於「選擇比較重要,還是努力比較重要?」這個命題,其實我想了很久。 但如果要說真心話,我認為這兩個都不重要。 為什麼? 因為多數人在真實社會裡,並沒有那麼多選項可選, 甚至連自己有哪些選擇都未必清楚。 在這樣的情況下,多數人做的是「尋找」: 尋找方向、尋找自己該做什麼事, 最後往一個看起來最有把握的方向去努力。 於是,重點其實既不是選擇,也不是單純的努力行動, 因為在有限選項裡,選擇與行動空間本來就受限。 思維層級,才是決定你擁有多少選項的關鍵 我高中時地理老師曾說過一句我很受用的話: 「哪怕你今天讀到博士,這個學歷能帶來的,不是薪水多高、社會地位多崇高,而是它幫助你擁有了更多選項。」 這道理放在職涯、生活都成立。 讀到大學,有大學層級的選項;讀到博士,有博士層級的選項。 這些「可選的範圍」其實是一層層思維高度堆出來的; 專業能力同理,你在薪酬市場中的價值,很多時候是由 「產業餘裕 × 個人專業能力 × 企業發展潛力」這三者相乘決定的。 * 如果你身為博士,當然也能去當清潔員、公務員,

By Lee vent

歷史專業,如何影響了我後來的人生旅途?

今天想來跟大家聊聊一個比較個人的主題: 學習歷史專業,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後來的人生旅途與工作視角的? 很多人在認識我的當下,往往不太會聯想到我有「文史背景」或「歷史專業出身」。 或許是因為後來的職涯歷練,讓我整體看起來更有一點「業務氣息」,相較於典型文學院出身的同學,多了一點跨界與實務操作的味道。 但這些表象其實不是重點。 關鍵是——歷史這門學科,究竟在背後為我打下了哪些基礎? 我自己常說,歷史是一門與時間賽跑的學問。 為什麼說是「與時間賽跑」? 我們常聽做文化資產保存的朋友分享: 許多我們今日所見的古蹟、文物、遺址,乃至於出土的遺骨,其實都是「現在的我們」在試圖推敲、還原過去人們的生活樣貌。 這過程有點像是: 假設我今天在辦公桌前,不斷甩筆、甩筆, 這個行為當下或許毫無意義,純粹是手癢或小動作。 但若數百年後有人挖掘出這段影像資料,後人可能會開始分析: 「這是一種舒壓行為嗎?」 「是不是當時某種文化符碼的表現?」 而這樣的「推論」,本質上就充滿了臆測與想像空間。 歷史視角下的詮釋敏感度 同樣的,當我們今日在觀察、解讀前輩或歷史人物的行為舉止, 心中也常帶著這層體

By Lee vent

為什麼很多產品起步時卡關?

降低消費者近用成本+提高直接利益 才是真解方 今天去拜訪一位準備開設課程的客戶,有幾個觀察非常值得記錄與分享。 尤其對於現在許多打算做課程、電商產品,或是培養講座市場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普遍的盲點: 1️⃣ 創辦者過度依賴團隊,反而拉高複製難度 很多創辦者一開始會希望「養一個完整團隊」來處理行銷與銷售, 卻忽略初期真正應該做的是 找到可複製、可擴展的銷售模式。 結果團隊花很多時間「摸索」,創辦者自己也不主動參與業務, 反而導致後面沒辦法找到好的接班人或培養出有效的執行者。 簡單說,流程太複雜、打法太散亂,降低了可複製性,反而拖慢成長速度。 2️⃣ 產品初期的最大問題不是產品力,而是「過度複雜的銷售設計」 現在很多產品其實市場是有需求、也有受眾願意買單, 問題出在一開始就把銷售設計得太繁瑣,例如: * 過度設計 複雜的銷售漏斗 * 一開始就開發 APP * 過度依賴 代銷 或 第三方平台 👉 不是說這些工具或邏輯錯了 而是在初期可運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過度依賴「自己無法掌控/無法形成內部系統」的東西,會導致營運非常耗損、

By Lee 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