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產品起步時卡關?

降低消費者近用成本+提高直接利益 才是真解方

今天去拜訪一位準備開設課程的客戶,有幾個觀察非常值得記錄與分享。
尤其對於現在許多打算做課程、電商產品,或是培養講座市場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普遍的盲點:

1️⃣ 創辦者過度依賴團隊,反而拉高複製難度

很多創辦者一開始會希望「養一個完整團隊」來處理行銷與銷售,
卻忽略初期真正應該做的是 找到可複製、可擴展的銷售模式

結果團隊花很多時間「摸索」,創辦者自己也不主動參與業務,
反而導致後面沒辦法找到好的接班人或培養出有效的執行者。

簡單說,流程太複雜、打法太散亂,降低了可複製性,反而拖慢成長速度。


2️⃣ 產品初期的最大問題不是產品力,而是「過度複雜的銷售設計」

現在很多產品其實市場是有需求、也有受眾願意買單,
問題出在一開始就把銷售設計得太繁瑣,例如:

  • 過度設計 複雜的銷售漏斗
  • 一開始就開發 APP
  • 過度依賴 代銷第三方平台

👉 不是說這些工具或邏輯錯了

而是在初期可運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過度依賴「自己無法掌控/無法形成內部系統」的東西,會導致營運非常耗損、無法快速調整,反而拖慢產品進入市場的節奏。

記住:簡單才是力量。

產品要能夠快速被理解、快速被購買,
銷售話術與流程應該是低門檻、易複製的。


3️⃣ 核心思維:降低用戶的「近用成本」

我認為一個產品/課程能否成功,關鍵要看是否能有效降低用戶的「近用成本」,包括:

  • 時間成本:使用產品或學習課程需要花多少時間?
  • 金錢成本:需要付出多少金錢?(課程費用、額外支出)
  • 學習成本(學習難度):整體難易度是否超出一般用戶的接受範圍?

當你能夠有效降低這三個面向的近用成本,
用戶「願意下單」的意願就會大幅提升


特別是當產品解決的痛點收益 > 使用者的近用成本,
成交自然會變得順暢。


4️⃣ 以專案管理課程為例:為什麼不能一味主打新手市場?

很多人以為 專案管理課程是「剛需」,其實不是。
多數人在現實中「就算沒學過專案管理」,依然可以完成事情,
因為我們都會透過請教、模仿、查資料來補足。

所以對新手來說,真正需要學習的不是硬塞一堆專案理論,而是:

  • 如何運用既有 SOP、KMS(知識管理系統)
  • 建立自己的一套「做事邏輯」
  • 用專案管理思維來「加速」日常工作效率

這才是更貼近市場真實需求的做法。
不是一味灌輸理論,而是幫助他們解決當下的工作痛點。


📌 結語

無論是做課程、電商,或是接下來我要推廣的講座,都一樣:

👉 初期 不要過度複雜化銷售設計
👉 降低用戶的近用成本(時間、金錢、學習難度)
👉 找到一套 可快速複製、擴展的銷售模式

這樣才能讓產品真正進入市場、擴大規模,後續也比較容易帶人、培養團隊。


✅ 以上就是今天的心得分享,有共鳴的朋友歡迎留言交流~
✅ 如果你正準備做課程、產品起盤,這些觀念真的可以幫你省下很多彎路 🚀

Read more

基礎決定品牌高度:一場品牌電商分享的思考與學習

2025 年 6 月 29 日下午,我走進了民生路老宅 56-3參加 台中行銷俱樂部 六月場的品牌電商主題分享。隨著主講者開始分享品牌簡報時,瞬間我有種被電擊的感覺——這個品牌我太熟悉了,不僅算是長期追蹤的產業,個人也是這品牌的實際消費者。 這種「當局者清,旁觀者迷」的奇妙體驗,讓我在整個分享過程中不斷回想起自己被這個品牌廣告打中、參與消費的各種歷程。從 KOL 分享到檔期操作,從令人驚艷的 3D 客製化系統到完整的品牌佈局,我彷彿在重新審視一個成功品牌的完整建構過程。 台中行銷俱樂部:台中行銷人聚會 在分享正式內容之前,先介紹一下這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聚會。不同於我促成的台中行銷斜角巷,是由兩間公司共同合作主辦,台中行銷俱樂部是由兩位專業的行銷人共同合作: * 選擇障礙的嚕比:品牌電商破千萬行銷操盤手,同時也是千人線上課程的行銷營運專家 * 四悅數位 April Hung:專業的轉換率優化師(CRO Consultant),專精於數位用戶體驗優化 本質上這也讓台中兩個行銷人聚會,有著完全不同的發展取向與經營邏輯,整體來說斜角巷更偏重於商務資訊交流,俱樂部更多是實務經驗分享

By Lee vent

選擇比較重要,還是努力比較重要?

或許我們都該換個思考維度 關於「選擇比較重要,還是努力比較重要?」這個命題,其實我想了很久。 但如果要說真心話,我認為這兩個都不重要。 為什麼? 因為多數人在真實社會裡,並沒有那麼多選項可選, 甚至連自己有哪些選擇都未必清楚。 在這樣的情況下,多數人做的是「尋找」: 尋找方向、尋找自己該做什麼事, 最後往一個看起來最有把握的方向去努力。 於是,重點其實既不是選擇,也不是單純的努力行動, 因為在有限選項裡,選擇與行動空間本來就受限。 思維層級,才是決定你擁有多少選項的關鍵 我高中時地理老師曾說過一句我很受用的話: 「哪怕你今天讀到博士,這個學歷能帶來的,不是薪水多高、社會地位多崇高,而是它幫助你擁有了更多選項。」 這道理放在職涯、生活都成立。 讀到大學,有大學層級的選項;讀到博士,有博士層級的選項。 這些「可選的範圍」其實是一層層思維高度堆出來的; 專業能力同理,你在薪酬市場中的價值,很多時候是由 「產業餘裕 × 個人專業能力 × 企業發展潛力」這三者相乘決定的。 * 如果你身為博士,當然也能去當清潔員、公務員,

By Lee vent

歷史專業,如何影響了我後來的人生旅途?

今天想來跟大家聊聊一個比較個人的主題: 學習歷史專業,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後來的人生旅途與工作視角的? 很多人在認識我的當下,往往不太會聯想到我有「文史背景」或「歷史專業出身」。 或許是因為後來的職涯歷練,讓我整體看起來更有一點「業務氣息」,相較於典型文學院出身的同學,多了一點跨界與實務操作的味道。 但這些表象其實不是重點。 關鍵是——歷史這門學科,究竟在背後為我打下了哪些基礎? 我自己常說,歷史是一門與時間賽跑的學問。 為什麼說是「與時間賽跑」? 我們常聽做文化資產保存的朋友分享: 許多我們今日所見的古蹟、文物、遺址,乃至於出土的遺骨,其實都是「現在的我們」在試圖推敲、還原過去人們的生活樣貌。 這過程有點像是: 假設我今天在辦公桌前,不斷甩筆、甩筆, 這個行為當下或許毫無意義,純粹是手癢或小動作。 但若數百年後有人挖掘出這段影像資料,後人可能會開始分析: 「這是一種舒壓行為嗎?」 「是不是當時某種文化符碼的表現?」 而這樣的「推論」,本質上就充滿了臆測與想像空間。 歷史視角下的詮釋敏感度 同樣的,當我們今日在觀察、解讀前輩或歷史人物的行為舉止, 心中也常帶著這層體

By Lee vent

一門好的課程,該具備哪些要素?

我觀察到的三個關鍵層次 最近常有人問我:「現在課程百花齊放,到底什麼樣的課程才算是一門『好課』?」 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尤其是在當前知識商品市場愈來愈成熟、學員選擇也愈來愈多的時代。 過去我自己做課、協助客戶做課,或者當學生參加課程,長時間觀察下來,發現一門真正好的課程,通常會滿足三個層次的需求,而且缺一不可。 我想用比較誠懇務實的角度,和大家分享這三層思維,也當作是自己這幾年學習與實作的整理,給正在選課、做課的朋友們一些參考。 一、是否精準解決了明確問題,回應具體的學習動機? 一門課程,第一層最直接的價值,就是它能不能幫助學員「解決他們眼前的問題」。 這一點聽起來很簡單,卻是很多課程做得模糊不清的地方。 學員在買課的時候,最在意的往往不是「老師多厲害」,而是「我學完後,到底能做出什麼改變?」 最成功的案例,往往是那些承諾明確、效果直觀的課程,像: * 「100 天學會 Office」 * 「教你鎖螺絲、修水電」 * 「組裝自己的電腦」 這類課程為什麼好賣?因為它直接讓學員腦海裡出現具體畫面:「我學完後,真的可以動手做!」 反而許多看似高大上的商管、

By Lee 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