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決定品牌高度:一場品牌電商分享的思考與學習

2025 年 6 月 29 日下午,我走進了民生路老宅 56-3參加 台中行銷俱樂部 六月場的品牌電商主題分享。隨著主講者開始分享品牌簡報時,瞬間我有種被電擊的感覺——這個品牌我太熟悉了,不僅算是長期追蹤的產業,個人也是這品牌的實際消費者。

這種「當局者清,旁觀者迷」的奇妙體驗,讓我在整個分享過程中不斷回想起自己被這個品牌廣告打中、參與消費的各種歷程。從 KOL 分享到檔期操作,從令人驚艷的 3D 客製化系統到完整的品牌佈局,我彷彿在重新審視一個成功品牌的完整建構過程。

台中行銷俱樂部:台中行銷人聚會

在分享正式內容之前,先介紹一下這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聚會。不同於我促成的台中行銷斜角巷,是由兩間公司共同合作主辦,台中行銷俱樂部是由兩位專業的行銷人共同合作:

  • 選擇障礙的嚕比:品牌電商破千萬行銷操盤手,同時也是千人線上課程的行銷營運專家
  • 四悅數位 April Hung:專業的轉換率優化師(CRO Consultant),專精於數位用戶體驗優化

本質上這也讓台中兩個行銷人聚會,有著完全不同的發展取向與經營邏輯,整體來說斜角巷更偏重於商務資訊交流,俱樂部更多是實務經驗分享,前者目前更多頭家、創業者來參與,後者則更多接案者、工作者來參加。正如一位朋友所說,俱樂部這裡的氛圍更加 Chill,讓大家能在自在的環境中進行深度專業交流。

那本場次的分享嘉賓是來自序青策劃 Aoiching 的 Ching,一位擁有 5 年以上電商行銷實戰經驗的破億操盤手,連續兩年達成 YoY 50% 以上成長的紀錄令人印象深刻。其曾參與過的地方羊乳品牌 - 羊舍,也是產業裡少見的品牌代表(個人非常推)。

分享主題是《 從小品牌到破億營收的品牌電商成長之路》
1. 連續 YoY 50% 的電商操作邏輯

2. 品牌信任之道:高 ROAS 背後的內容策略

3. 公關危機下的逆轉之戰

分享人 - Ching 逸青分享自己所執行的行銷布局

核心觀察 - 做好基礎功就是成功的開始

什麼是真正的基礎?

在 Ching 的分享中,最讓我震撼的不是什麼炫目的行銷技巧,而是她對「基礎功」的重視,這點就自己所經歷那麼多品牌來說,這成功密碼並不神秘,卻往往被多數企業忽略。而 Ching 所負責的品牌,很扎實地將其做好、做足,非常建議大家一一自我盤點:

視覺層面的基礎功:

  • 從傳統的產品照片轉換為情境式使用照片 - 消費者更有感、整體視覺也漂亮
  • 各通路 CIS 的完整統一 - 品牌一致性 x 更容易建立視覺印象
  • 對美感要求的堅持與到位執行

技術層面的基礎功:

  • 令人驚艷的 3D 客製化系統 - 客製化規劃,200萬解決內外團隊客戶痛點
  • 完整的 SEO 佈局 - 扎實但用心的內容 X 每一頁面完整的細節做全
  • 網站使用體驗的細節優化

內容層面的基礎功:

  • 使用情境的深度研究
  • 消費需求的精準洞察
  • 內容品質的嚴格把關

為什麼基礎功常被忽略?

在相對競爭的產業環境中,多數企業面臨的核心挑戰是:如何快速讓消費者看到差異化? 以及 是否能趕緊拼出轉換 ,這種急迫感往往導致心急的經營者,很容易跳過將每一步行銷基礎建設做好,直接追求表面的創新或話題性,進而希望能有所轉換帶來營收、取得市場熱度。

那 Ching 的分享告訴我們:光是將基礎功做好,對於其產業來說,就已經是非常特別的差異化策略。 這看似簡單的改變,背後需要的是:

  1. 對消費者使用情境的深度理解
  2. 對品牌美學的堅持與投資
  3. 跨部門協調的執行能力
  4. 長期主義的策略耐心

基礎功的複合效應

當我在聽分享的過程中,腦海中不斷浮現自己作為消費者的體驗:
從第一次被廣告吸引、到實際跟團下單購買、再到後續的使用體驗,
每一個觸點都能感受到這個品牌的扎實程度。

這種複合效應正是基礎功的真正威力:

  • SEO 做好:提升品牌在搜尋結果中的可見度
  • 網站內容優化:增強消費者的信任感
  • 使用情境清晰:降低消費者的決策成本
  • 使用需求明確:提高轉換率
  • 使用體驗良好:促進口碑傳播與重複購買
行銷俱樂部的自由交流環節,6/29這場次多了位熱情主持人引導大家分享

資源配置的現實考量

分享會中另一個讓我深思的議題是企業底蘊對創新能力的決定性影響。這個品牌之所以能夠持續投資基礎、導入創新技術,關鍵在於背後有企業多年來的資本支撐,該點也是該產業很多工廠轉型的品牌無法做好的重要根本 ─ 有能力做好產品,但不了解實際市場運營,最終也只能燒光資金退場。

新創品牌的困境:

  • 資金燒盡,無法度過品牌初期的死亡之谷
  • 缺乏足夠資源進行長期的基礎建設
  • 急於求成,忽略了穩健經營的重要性

成熟企業的優勢:

  • 穩定的現金流支撐創新投資
  • 既有的品牌基礎與消費者信任
  • 完整的供應鏈與營運體系
  • 承受失敗的風險耐受度

Do NOT Lose Money 原則的智慧

這讓我想起巴菲特(Warren Buffett)老爺子的一句名言:
「Rule No.1: Never lose money.
Rule No.2: Never forget rule No.1.」

在品牌電商的經營中,這個原則同樣適用:

  • 現金流管理:確保企業能夠度過市場波動
  • 風險分散:避免將所有資源押注在單一策略上
  • 漸進式創新:在穩固基礎上逐步推進創新
  • 數據驅動決策:用數據驗證每一項投資的效果

The One Thing:策略聚焦的藝術

品牌 vs 營收:永恆的平衡題

在分享會的討論環節,一個核心問題被反覆被自己思考:
當品牌建設與營收增長產生衝突時,我們該如何選擇?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有思考框架:

短期視角(營收導向):

  • 快速回收投資
  • 滿足股東期待
  • 應對競爭壓力
  • 維持現金流穩定

長期視角(品牌導向):

  • 建立競爭護城河
  • 提升品牌溢價能力
  • 培養消費者忠誠度
  • 創造可持續競爭優勢

Gary Keller 的 The One Thing 法則

Gary Keller 在《The One Thing》中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
專注於最重要的一件事,其他事情會變得更容易或不再重要。

在品牌電商的實務操作中,這個法則的應用可以是:

階段一:生存期

  • The One Thing:現金流穩定
  • 其他事情:品牌形象、長期規劃都讓位於生存

階段二:成長期

  • The One Thing:市場佔有率擴張
  • 其他事情:成本控制、效率優化服務於成長目標

階段三:成熟期

  • The One Thing:品牌價值提升
  • 其他事情:創新、差異化強化品牌競爭力

優先順序管理的實戰邏輯

在確定了當前階段的 The One Thing 之後,如何排列其他工作的優先順序?我總結了以下幾個判斷標準:

  1. 槓桿效應:哪些工作能產生最大的複合效益?
  2. 資源效率:相同資源投入下,哪些工作回報最高?
  3. 時間敏感性:有哪些工作存在時間窗口?
  4. 依賴關係:哪些工作是其他工作的前置條件?
  5. 風險評估:各項工作的失敗成本是多少?

行銷人的職涯啟示

從影響半徑開始擴大影響力

分享會結束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作為行銷人,我們能發揮多大影響力,很大程度取決於企業組織的文化與老闆的格局。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只能被動等待,而是要主動建構自己的影響力。

影響力建構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證明執行力

  • 從小的戰術工作開始,展現專業能力
  • 建立可靠的個人品牌形象
  • 累積成功案例與數據證明

第二階段:展現差異化

  • 發展獨特的專業技能與視角
  • 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
  • 成為某個領域的內部專家

第三階段:影響決策層

  • 參與策略層面的討論與規劃
  • 推動組織層面的變革與創新
  • 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推手

寫在最後:不是看見後才相信,而是相信後才看見

這場分享會最大的收穫,是重新認識了「基礎功」在品牌電商成功中的關鍵作用。正如 Ching 所展示的案例,一個品牌能夠成為產業領先者並被消費者持續推薦分享,靠的不是一時的創意或話題,而是長期積累的紮實基礎。

「行銷不是靠創意撐起來的,而是靠組織的選擇與堅持。」

三個核心洞察:

  1. 基礎工是競爭護城河:看似平凡的基礎建設,往往是最難被模仿的競爭優勢
  2. 企業底蘊支撐創新能力:沒有穩健的財務基礎,創新只能是空中樓閣
  3. The One Thing 與優先順序管理:在有限資源下,專注與聚焦是成功的關鍵

給行銷人的實務建議:

  • 重視基礎:從視覺、技術、內容等基礎面向開始優化,建立長期競爭優勢
  • 控制風險:在追求成長的同時保持財務紀律,避免過度燒錢的陷阱
  • 系統思考:從整體角度規劃與執行,確保各環節協調統一
  • 專注聚焦:找到當前階段最重要的一件事,集中資源突破
  • 反向思考:從失敗案例中學習,提前預防常見的風險與陷阱

品牌電商的成功沒有捷徑,但有方法。通過紮實的基礎工作、合理的資源配置、清晰的策略優先順序,以及持續的學習與優化,我們都能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領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路徑。

最後也想問,如果你是一個行銷人,或是一個品牌主,請問你自己:

  • 你願意把基本功做到什麼程度?
  • 你願意花多久時間讓消費者真正認識你?
  • 你願意讓你的品牌與行銷人一起成長,而不只是追趕業績?

當我們願意慢一點、深一點、真一點地走這條品牌之路,才有可能真正打造出消費者會記得、會愛上的品牌。

致謝與推薦

最後,要特別感謝台中行銷俱樂部提供了這樣優質的學習交流平台。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數位時代,這種實務導向的交流時刻對於行銷人來說,真的是功德無量。

強烈推薦中部的行銷夥伴們參加台中行銷俱樂部的活動。相較於其他聚會,這裡的氛圍更加自在,參與者更偏向實務工作者,能夠進行更深入、更實用的專業交流。

感謝序青策劃 Aoiching 的精彩分享,也感謝兩位主辦人的用心籌辦。期待下次的參與機會,也期待與更多行銷夥伴在這裡相遇、交流、共同成長。

6月場台中行銷俱樂部與會者合影

本文基於台中行銷俱樂部 2025/06/29 品牌電商主題分享會的深度觀察與反思整理而成。感謝所有參與者的精彩交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Read more

選擇比較重要,還是努力比較重要?

或許我們都該換個思考維度 關於「選擇比較重要,還是努力比較重要?」這個命題,其實我想了很久。 但如果要說真心話,我認為這兩個都不重要。 為什麼? 因為多數人在真實社會裡,並沒有那麼多選項可選, 甚至連自己有哪些選擇都未必清楚。 在這樣的情況下,多數人做的是「尋找」: 尋找方向、尋找自己該做什麼事, 最後往一個看起來最有把握的方向去努力。 於是,重點其實既不是選擇,也不是單純的努力行動, 因為在有限選項裡,選擇與行動空間本來就受限。 思維層級,才是決定你擁有多少選項的關鍵 我高中時地理老師曾說過一句我很受用的話: 「哪怕你今天讀到博士,這個學歷能帶來的,不是薪水多高、社會地位多崇高,而是它幫助你擁有了更多選項。」 這道理放在職涯、生活都成立。 讀到大學,有大學層級的選項;讀到博士,有博士層級的選項。 這些「可選的範圍」其實是一層層思維高度堆出來的; 專業能力同理,你在薪酬市場中的價值,很多時候是由 「產業餘裕 × 個人專業能力 × 企業發展潛力」這三者相乘決定的。 * 如果你身為博士,當然也能去當清潔員、公務員,

By Lee vent

歷史專業,如何影響了我後來的人生旅途?

今天想來跟大家聊聊一個比較個人的主題: 學習歷史專業,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後來的人生旅途與工作視角的? 很多人在認識我的當下,往往不太會聯想到我有「文史背景」或「歷史專業出身」。 或許是因為後來的職涯歷練,讓我整體看起來更有一點「業務氣息」,相較於典型文學院出身的同學,多了一點跨界與實務操作的味道。 但這些表象其實不是重點。 關鍵是——歷史這門學科,究竟在背後為我打下了哪些基礎? 我自己常說,歷史是一門與時間賽跑的學問。 為什麼說是「與時間賽跑」? 我們常聽做文化資產保存的朋友分享: 許多我們今日所見的古蹟、文物、遺址,乃至於出土的遺骨,其實都是「現在的我們」在試圖推敲、還原過去人們的生活樣貌。 這過程有點像是: 假設我今天在辦公桌前,不斷甩筆、甩筆, 這個行為當下或許毫無意義,純粹是手癢或小動作。 但若數百年後有人挖掘出這段影像資料,後人可能會開始分析: 「這是一種舒壓行為嗎?」 「是不是當時某種文化符碼的表現?」 而這樣的「推論」,本質上就充滿了臆測與想像空間。 歷史視角下的詮釋敏感度 同樣的,當我們今日在觀察、解讀前輩或歷史人物的行為舉止, 心中也常帶著這層體

By Lee vent

為什麼很多產品起步時卡關?

降低消費者近用成本+提高直接利益 才是真解方 今天去拜訪一位準備開設課程的客戶,有幾個觀察非常值得記錄與分享。 尤其對於現在許多打算做課程、電商產品,或是培養講座市場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普遍的盲點: 1️⃣ 創辦者過度依賴團隊,反而拉高複製難度 很多創辦者一開始會希望「養一個完整團隊」來處理行銷與銷售, 卻忽略初期真正應該做的是 找到可複製、可擴展的銷售模式。 結果團隊花很多時間「摸索」,創辦者自己也不主動參與業務, 反而導致後面沒辦法找到好的接班人或培養出有效的執行者。 簡單說,流程太複雜、打法太散亂,降低了可複製性,反而拖慢成長速度。 2️⃣ 產品初期的最大問題不是產品力,而是「過度複雜的銷售設計」 現在很多產品其實市場是有需求、也有受眾願意買單, 問題出在一開始就把銷售設計得太繁瑣,例如: * 過度設計 複雜的銷售漏斗 * 一開始就開發 APP * 過度依賴 代銷 或 第三方平台 👉 不是說這些工具或邏輯錯了 而是在初期可運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過度依賴「自己無法掌控/無法形成內部系統」的東西,會導致營運非常耗損、

By Lee vent

一門好的課程,該具備哪些要素?

我觀察到的三個關鍵層次 最近常有人問我:「現在課程百花齊放,到底什麼樣的課程才算是一門『好課』?」 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尤其是在當前知識商品市場愈來愈成熟、學員選擇也愈來愈多的時代。 過去我自己做課、協助客戶做課,或者當學生參加課程,長時間觀察下來,發現一門真正好的課程,通常會滿足三個層次的需求,而且缺一不可。 我想用比較誠懇務實的角度,和大家分享這三層思維,也當作是自己這幾年學習與實作的整理,給正在選課、做課的朋友們一些參考。 一、是否精準解決了明確問題,回應具體的學習動機? 一門課程,第一層最直接的價值,就是它能不能幫助學員「解決他們眼前的問題」。 這一點聽起來很簡單,卻是很多課程做得模糊不清的地方。 學員在買課的時候,最在意的往往不是「老師多厲害」,而是「我學完後,到底能做出什麼改變?」 最成功的案例,往往是那些承諾明確、效果直觀的課程,像: * 「100 天學會 Office」 * 「教你鎖螺絲、修水電」 * 「組裝自己的電腦」 這類課程為什麼好賣?因為它直接讓學員腦海裡出現具體畫面:「我學完後,真的可以動手做!」 反而許多看似高大上的商管、

By Lee vent